一首诗,儿子背一会儿,发一会儿呆,翻来覆去一小时也没背出来;
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,磨磨蹭蹭要熬到11点才能完成。
开学测试,儿子从中上游一下跌到了倒数第十,闺蜜质问他为何倒退这么多,他不只没一点愧疚,反而振振有词:
“我后面不是还有9个吗?怕什么?”
闺蜜气得血压蹭蹭往上飙,她说:
“为了他,我特地离职在家陪读,他倒好,我越操心,他越不上心,一点都不自觉!”
其实,没天生不喜欢学习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爸爸妈妈。
著名心理学家黄仕明曾指出:
孩子的内驱力,主要来自于三种尤为重要的情感力量:自主感、信赖感、价值感。
而爸爸妈妈盯着陪写作业,恰恰是毁掉这三感最快的方法。
不少爸爸妈妈以为,作业不盯着,孩子就不自觉。学习不陪着,孩子就不积极。
却不知,陪学时间越长,爸爸妈妈角色越接近监工,有什么孩子会喜欢一个监工呢?
01
儿童教育家杨杰曾推荐过一个案例。
男生刚上小学一年级时,母亲就天天盯着他写作业。
男生感觉烦躁,做作业时,一直东摸摸西搞搞,母亲不催他就不动。
时间久了,他就直接无视母亲的催促,自顾自地跑一边玩。
本来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的作业,他就是一拖再拖。
母亲气得只能动手,但越暴力,孩子越对着干。
母亲打他一下,他就还母亲两下。
甚至,母子两个常常斗争一晚上,孩子就是只字未写。
心理学家李雪曾说:
“外驱力,也能驱动一个人,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、痛苦和内耗。”
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被监督,被催促,就会激起逆反心理。
孩子不配合,又会带来爸爸妈妈的吼叫、指责、打骂。
爸爸妈妈越是想要掌控,越是失去控制,最后彻底毁掉孩子对学习的兴趣。
《超级婴幼儿教育师》中就有一个叫龙威的男生,阳光开朗,不只游戏玩得非常厉害,溜冰更是拿了当地的冠军。
在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时,他眼里一直闪着光。
唯独一谈到学习,他立马就蔫了。
原来,他每次写作业,母亲就守在一边。
他写得提心吊胆,本该花在学习上的心思,全耗在了察言观色上。
母亲叹一口气,他不自觉地就紧张起来。
母亲声音大一点,他脑子更是一片空白做不出来。
整个过程,他不是在担忧出错,就是害怕母亲骂他。
也由于频频分神,又引发了母亲更大的怒火。
长此以往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:爸爸妈妈越陪→孩子越紧张出错→爸爸妈妈越生气→孩子越深陷自我否定。
试问,一个孩子学习时感觉到的只有否定、无助、痛苦,他怎么样能投入学习?又怎么样喜欢上学习?
这位母亲也坦言,儿子小学一年级时还肯学习,目前却愈加差,常常考倒数,甚至还自暴自弃。
尹建莉老师说:“在教育中,想要他排斥什么,就去强迫他。”
孩子没内驱力,总是是爸爸妈妈陪写的过程先把孩子写作业的胃口给败坏了。
唠叨催促,强化了孩子的拖拉行为。
指责训斥,加深了孩子学习的无力感。
暴力打骂,摧毁了孩子的自尊自信。
02
节目《孩子说了算》就曾以“爸爸妈妈是否应该陪孩子写作业”这个话题展开讨论。
其中有一位叫郭轶的母亲,坚决觉得不陪。
由于她过去就是陪写作业的受害者:无论如何费尽口舌、耐心解说、控制情绪,最后都会演变为声嘶力竭、面目狰狞、没有办法……
孩子受伤,她也心累。
所以她只能无奈舍弃,让女儿自己管理自己,如果由于太磨蹭写不完作业,就让女儿自己第二天去跟老师讲解。
她也容许女儿做错题甚至做不出来的状况出现,让女儿对我们的学习负责。
当然,她更不是直接松手不管,而是和女儿一块拟定了写作业的规则,帮助女儿规范自我。
放下的过程非常难熬,但一段时间后,女儿反而愈加积极,会自己考虑解题思路,规划各科学习时间。
也由于渐渐学会了学习方法,女儿的成绩不断提升,这种收获感反过来又带给她更多的动力,从而进入了学习的正循环。
不由得想起樊登老师说的,很多出色的孩子,爸爸妈妈都有一个一同点,就是了解放下,让孩子为我们的作业负责。
有的父母可能不知道,为何不陪,孩子反而更自觉自律呢?
这是由于,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。
爸爸妈妈陪在一边,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爸爸妈妈让他做的事,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,他做作业的动机,全是来自外在的重压。
爸爸妈妈放下,孩子反而会感觉作业是我们的事,会自觉主动地去做,他的内驱力也就被激起出来了。
今年烟台高考考试状元傅子聪在采访中就透露,我们的爸爸妈妈从不陪写作业。
而是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,让他可以专注学习。给他自由做主的权利,让他规划管理学习。
遇见难点,爸爸妈妈不是帮忙解答,而是让他一个人查找资料,独立考虑,让他日渐培养勤考虑的好习惯。
同时,爸爸妈妈自己也时常在学习,做好榜样。
由于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,爸爸妈妈也没盯着成绩,傅子聪一直维持着一种热情,学什么都是自觉自律的。
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:假如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,他们就会进步源于主性、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。
孩子都是天生向好向上的。
爸爸妈妈退出孩子的作业,不是不负责任,而是用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,保护孩子对学习的自主和兴趣。
孩子有自我驱动力,才会化被动为主动,从“要我学”转变成“我要学”。
03
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说:
“假如你想造一艘船,不是雇人去采集木头,不要发号施令,也不要分配任务,而是去激起他们对海洋的渴望。”
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
要想点燃孩子的内驱力,爸爸妈妈必须要给孩子自主感、信赖感和价值感。
1. 准时反馈:激起孩子的自主感
作家千寻母亲推荐过女儿的故事。
女儿平常做事喜欢磨蹭,唯独学习英语和识字特别积极。
由于学习英语和识字的APP把准时反馈做的特别好:每学完一课,就能领取一个小礼品,还会显示出学习指数多少,超了多少人。
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,不断被勉励,特别有收获感,女儿天天都惦记住要去学习,自主感特别强。
心理学研究也发现:自主的重点,是持续、准时正向反馈。
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启示: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,拥有足够的内心能量,可以巧用即时反馈让孩子“上瘾”。
譬如,让孩子用清单的方法把海量的作业分解成一段段,每完成一个任务,孩子打一个勾。
就像游戏通关一样,会有一种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的开心感。
当孩子按时优质完成所有作业,还可以奖励孩子自由安排剩下的时间,让孩子有愉悦的情绪,对下一次的作业更积极主动。
2. 无条件信赖:给孩子信赖感
过去有一个叫赵启琛的男生,高中一年级时成绩在班上是垫底的,高考考试时却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。
谈到他的逆袭,他说:
母亲永远不会由于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;
在我迷茫时,她一直不断地鼓励我、支持我,给我拥抱。
正是这种无条件的信赖,让我一直不气馁,不舍弃,坚信自己可以。
在孩子所有能力中,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。
而自信,总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他信。
一直无条件地信赖孩子,他们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感,拥有更大的动力去投入学习。
这就叫精神崛起。
在自我认可下调动我们的积极性,从而努力去收获更好的自己。
3. 暗示法:唤醒孩子的价值感
心理学家罗森塔尔,曾做过一个“权威性谎话”实验:
他随机召集18个孩子,暗示他们“你非常聪明”“你是天才”“你不同”。
由于得到一定和赏析,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。他们不只进步很大,求知欲也特别旺盛。
因此得出了一个教育真理:
爸爸妈妈给孩子哪种暗示,就会塑造哪种孩子。
所以,想要孩子自律,自我价值感强,爸爸妈妈必须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,多说这几句黄金句式:
“我了解你行的。”
“你有力量去面对。”
“所有都会好起来的。”
“只须你想,就能做到。”
“是金子总会发光。”
……
拥有好的自我价值感,孩子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。
教育专家田宏杰说:
“孩子面对学习时,心中有两种力量,一种是逃避学习的力量,一种是想要学习的力量。
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中,爸爸妈妈强化哪种力量,哪种力量就会成长,就会赢。”
大家有理由相信,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认真学习,想要成为成绩最好的那个。
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学习中的倦怠和挫折,孩子难免会出现各种学习问题。
为人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放手焦虑,退出陪写,给予孩子尊重、信赖、鼓励和办法。
如此才能强化孩子想要学习的力量,激起孩子终身学习的内驱力。
当孩子眼里有光,心中有力量,那他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成长。
__________